• 注册
  • 查看作者
  • 追踪新冠病毒的”福尔摩斯”疾控流调员:追溯就像是破案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疾控中心通报了多起病例的详细情况。
    患者从哪来?接触了哪些人?活动轨迹是怎样的?答案一一为公众揭晓。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环节——流行病学调查。

    追踪新冠病毒的”福尔摩斯”疾控流调员:追溯就像是破案

    负责这项任务的新冠病毒“追踪者”——疾控流调员,要尽量在最短时间内摸清楚每个上报病例的活动轨迹,分析出感染途径和传播链,并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病毒传播,从而将病毒的感染人群控制在最小范围。他们争分夺秒,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犹如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福尔摩斯”。

    传播途径和传播链的追溯就像是破案。近期,有一家三口,岳母先发病,女儿和女婿在岳母发病后6至8天先后发病,3名患者的传染来源始终没有查清楚。而在另外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父亲和女儿先后发病,传染源也不明确,怀疑其母亲是传染源,但这位母亲因其他疾病不久前已经去世,排查陷入僵局。

    后经流调人员细心核查,发现这名去世人员生前曾接触过一例确诊患者,而后与第一起病例中的岳母有过交集,最终两件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之谜成功“告破”。

    “准确找出确诊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至关重要,如果在密接人员发病前就采取隔离措施,可以降低更多人被传染的风险。”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医师刘白薇说。就在与记者对话时,刘白薇又接到疫情通知,要马上赶往北京地坛医院对一名确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刘白薇的同事李爽和窦相峰同样是北京市疾控中心负责此次新冠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人员。李爽告诉记者,接到疫情电话之后,首先进行核实,了解疫情发生地点、患者症状、发病人数等信息,随后工作人员会带上个人防护用品、调查及采样送检装备前往疫情现场,对患者进行调查和采样。

    窦相峰介绍,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调查分为发病前14天的活动史和出现症状前4天至隔离前的活动史两部分。发病前14天的活动史主要用于进行感染来源分析;发病前4天至隔离前的活动史则主要是为了进行密切接触者判定。

    搞清楚每个患者的活动轨迹需要“顺藤摸瓜”。“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每天几点在哪里干了什么,如果曾经出门就要详细询问去了哪里、跟谁去的、怎么去的,如果打车还要询问车牌号及司机的情况。”窦相峰说,“流调人员会对很多细节问题进行询问,比如有没有戴口罩,戴的是什么型号的口罩等,以便更清楚地判定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

    尽管“破案”过程中时有不顺,但为了更加准确排查出密接人员,疾控中心的每一位“侦探”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现如今大部分人都使用聊天软件和移动支付软件,可通过这些历史记录帮助患者回忆起每天的活动轨迹,进而发现密接人员。不仅如此,还可以借助监控设备更精准地排查。”李爽说,把病例的行动轨迹、传染过程画成关系图,直观呈现出来,可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从而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窦相峰说,疫情发生以来,绝大部分人都很支持配合流调工作。“工作量虽然很大,但工作中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华社  2020-03-29 19:02:40

  • 0
  • 0
  • 0
  • 196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捐助

    请在小工具里添加二维码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